近日,成立刚满三年的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保险经纪”)宣布启动注销程序。《金融时报》记者发现,近年来,新能源车企主动注销保险经纪的现象并非个例,蔚来、小鹏等车企均经历类似历程。
对此,业内的人表示,在监管部门持续整顿保险中介市场的背景下,保险经纪牌照审批日趋严格,不少车企多年来一直未取得经营保险经纪业务的许可证,从而通过“买壳”实现曲线入局。因此,出现了“先设立—设立无果转收购—再注销原公司”这一现象。新能源车企在布局保险业务方面的战略调整,折射出保险经纪行业哪些发展趋势?
记者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悉,4月17日,比亚迪保险经纪发布注销公告称,因决议解散,拟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公告期为2025年4月17日至2025年6月1日。
值得注意的是,此公司自成立到申请注销仅3年。2022年3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核准“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名称;同年3月25日,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成立之初,此公司一度被视作比亚迪布局保险领域的重要突破口,但截至目前,比亚迪保险经纪始终未获得保险中介许可证。
对于此次注销行为,专家推测,这或与比亚迪已获得更高级别的保险牌照有关。2024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和费率的批复”,同意该公司在安徽、江西、山东(不含青岛)、河南、湖南、广东、陕西和深圳地区使用全国统一的交强险条款、基础保险费率和相应的费率浮动系数。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保险市场,也代表着其拥有了“持牌险企”资质,可直接开发车险产品,保险经纪牌照的战略价值因此明显降低。
以蔚来汽车为例,2022年1月,蔚来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营业范围含保险经纪业务、保险代理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等,由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同年12月,蔚来汽车完成对汇鼎保险经纪的收购,“曲线”获得保险经纪牌照,能进入新能源车险市场开展保险相关业务。次年3月,在汇鼎保险经纪收购工作落地后,尚未获得经营保险经纪业务许可证的蔚来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注销退出市场。
同样,2018年,小鹏成立广州小鹏保险代理有限公司;2022年8月,成功收购青岛妙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此后,广州小鹏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更名为广州智选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目前也已完成注销程序。
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车企多次出现“先设立—设立无果转收购—再注销原公司”这一现象,与保险经纪牌照审批陷入停滞状态有关。自2018年4月原银保监会成立后,出于审慎监管的考虑,保险中介牌照审批陷入“冰封期”。直到2023年11月再度“开闸”,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宝马(中国)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安顾方胜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开展保险经纪业务。
保险中介牌照申请难度加大,使得许多原本计划申请设立保险中介的车企转而选择直接收购的方式。相较于申请保险中介牌照,收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性价比,进而能快速地实现业务布局。
策略的集体转向,与保险中介市场长期积累的痼疾及当下监管部门重拳整治紧密相关。保险中介市场存在违规操作、销售误导等不良现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2024年7月,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将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对保险中介市场开展清虚规范提质行动,依法清理退出一批保险中介机构,调控市场主体总量,优化市场主体布局。
近年来,我国保险中介机构数量呈下降趋势。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2642家降至2539家,累计减少103家。在2025年前3个月,行业注销机构数量便突破20家,逼近2024年全年的27家。
行业人士分析,部分机构主动注销的背后,是市场供需关系与监管导向的双重作用,折射出当前保险经纪市场从“量”到“质”的转型。一方面,现有法人机构已能满足市场需求,盲目扩张反而可能阻碍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监管部门大力推进“清虚提质”工作的背景下,保险经纪行业整体质量持续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量中介机构清退离场的同时,仍有企业积极布局保险中介赛道。例如,2024年8月,特斯拉重新瞄准国内车险业务,特斯拉保险经纪(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与首次申请设立保险经纪公司相比,新设立的企业类型由之前的港澳台法人独资变更为外国法人独资,且其名称中加入“(中国)”。
从宝马保险经纪、安顾方胜保险经纪、特斯拉保险经纪(中国)等机构的成功获批来看,监管政策并非“一刀切”限制市场准入,而是通过提高合规门槛,带领企业聚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随着我们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未来保险中介市场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要求,在强化审慎监管的同时,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